Artwork

İçerik 定覺法師 tarafından sağlanmıştır. Bölümler, grafikler ve podcast açıklamaları dahil tüm podcast içeriği doğrudan 定覺法師 veya podcast platform ortağı tarafından yüklenir ve sağlanır. Birinin telif hakkıyla korunan çalışmanızı izniniz olmadan kullandığını düşünüyorsanız burada https://tr.player.fm/legal özetlenen süreci takip edebilirsiniz.
Player FM - Podcast Uygulaması
Player FM uygulamasıyla çevrimdışı Player FM !

俱舍論383 (分別賢聖品第六)

52:55
 
Paylaş
 

Manage episode 417044264 series 3276337
İçerik 定覺法師 tarafından sağlanmıştır. Bölümler, grafikler ve podcast açıklamaları dahil tüm podcast içeriği doğrudan 定覺法師 veya podcast platform ortağı tarafından yüklenir ve sağlanır. Birinin telif hakkıyla korunan çalışmanızı izniniz olmadan kullandığını düşünüyorsanız burada https://tr.player.fm/legal özetlenen süreci takip edebilirsiniz.
俱舍論383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今日開始講三十七菩提分。覺分即菩提分,覺悟與覺知,一共有三十七種。也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內容是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步驟與方法,合共七事三十七支。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七事即可分為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一共三十七。 「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念處亦稱四念住,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皆「無常、苦、無我」。亦即持續保持「一切法(身、心、境)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解,這是總相觀。 有總相觀就有別相觀,就個別而言,四念處,身是不淨、受是苦、心是無常、法是無我。也就是把念頭安住在無常、苦、無我三者之上。這與五蘊觀在內容上是相同的。 以下二部來說,四念處就是一乘道,而由修行的出發點到達最高的悟境,只要依四念處觀來修行也就足夠了。即可由初修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四正勤」,即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所以合共有四。 勤斷二惡是已生的惡要斷除,沒有生的惡不要它生;勤修二善是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已經生的善要增長。與八正道的正精進相同。 四正勤也譯為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將精進努力分為四項目: (1)努力斷除已生起之惡念(斷斷)。 (2)努力使未起之惡念不生(律儀斷)。 (3)努力使未起之善念生起(隨護斷)。 (4)努力增長已生起之善念(修斷)。 這裏所謂的善與惡,善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增長,惡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減退。就佛教而言,有助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善,有礙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惡,這並非就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健康等方面而說的。 如果努力於四正勤,一定能捨惡向善,並一步一步地接近達成涅槃理想。在佛教裏,對惡的努力,不稱為精進,而稱為懈怠。 「四如意足」,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又譯為四神足。為了得到神通的優異禪定,依其方法,就四方面言之,即四神足: (1)欲神足,即希望獲得禪定的欲求心。 (2)勤神足,即努力於得到禪定。 (3)心神足,即欲得禪定的守心狀態。 (4)觀(思惟)神足,即為得到禪定而作的思惟觀察。 「五根」,指信、勤(精進)、念、定、慧五個修行項目。「根」即能力。故五根是使眾生達成涅槃理想的五種能力。因有這五種能力,就可由迷的狀態進入悟的狀態。 「信」之所以置於五根之首,是因為佛教的信是以明白而實踐為出發點。由此可知,五根是初學者的修道法。 佛教所謂五根,除以上所提者之外,另有感覺能力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此為眼等五根,以區別信等五根。 「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不同的是,前者是才生起根來,不具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個有力的程度,所以兩者有一個層次上的不同。前面的五根是指(潛在)能力,而此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就是力。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場而言,則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不僅限於信,自有漏的凡夫到無漏的聖者,皆有勤(精進)、念、定、慧,但其中仍有種種不同的階段。 「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 七覺支也稱七覺分、七菩提分,這裏的覺支是「覺悟」的部分,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項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事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後後的修行,這主要與禪定有關。 在原始的安般念,以出入息以達致精神統一,之後轉修四念處觀,然後再修七覺支,則可證得「明」(悟的智慧),亦即解脫。 七覺支的內容如下: (1)念覺支︰有念,具有智慧,對很久以前的經驗均可憶持不忘。 (2)擇法覺支︰有念而住,依慧去思惟簡擇(分別)所憶持的法。 (3)精進覺支︰依慧對法作簡擇思惟,並精進努力。 (4)喜覺支︰精進努力者產生精神的悅樂。 (5)輕安覺支︰產生喜悅者,身心也同時達輕快安樂。 (6)定覺支︰身體輕快安樂者,可達心之統一。 (7)捨覺支︰平等地觀察已得統一的心。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有的書上不一定是這個次第,內容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理由。 證得八正道,就代表已解決兩種困擾: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另一個則是心理的、情緒上的。 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就是出離三界,證得阿羅漢果了。 八正道是根據四聖諦而得正見,正見則是以四聖諦來看此人生,從苦及煩惱而得解脫的快樂;正思惟,是很正確地作意,真正而如實地認知,並與無漏的慧學相應。然後實踐身清淨、口清淨,語言以及身體的行為不再惹起煩惱,而得清淨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個項目。 接著要以精進的心來修行四念處,從四念處而修習正確的觀慧。有了四念處來配合四聖諦,必定可以得到無漏的智慧而得解脫。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滿煩惱的凡夫,轉變為具有甚深智慧的聖者,也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覺謂盡無生」 什麼稱為覺分呢?覺悟與覺知,覺悟什麼?與覺知覺什麼呢?是盡智、無生智,這兩個是二乘最高的無學智。 所以,這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內容。菩提是覺,能使「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無明大魔永斷,醒過來了,所以稱「覺」。覺一般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醒覺,從睡眠裡起來,醒過來的覺﹔一個是覺知,清清楚楚地覺察到,了了分明。 「順此故名分」 這些都是順著覺的,所以稱為菩提分,也叫覺分。 菩提(覺)的體是什麼?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這三十七種法都是順菩提的。順就是因的意思,順著它能夠到達菩提,是菩提的支分,叫菩提分。
  continue reading

1252 bölüm

Artwork
iconPaylaş
 
Manage episode 417044264 series 3276337
İçerik 定覺法師 tarafından sağlanmıştır. Bölümler, grafikler ve podcast açıklamaları dahil tüm podcast içeriği doğrudan 定覺法師 veya podcast platform ortağı tarafından yüklenir ve sağlanır. Birinin telif hakkıyla korunan çalışmanızı izniniz olmadan kullandığını düşünüyorsanız burada https://tr.player.fm/legal özetlenen süreci takip edebilirsiniz.
俱舍論383 (分別賢聖品第六) 定覺法師 覺分三十七 謂四念住等 覺謂盡無生 順此故名分 今日開始講三十七菩提分。覺分即菩提分,覺悟與覺知,一共有三十七種。也稱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內容是佛陀教導眾生修證聖果的步驟與方法,合共七事三十七支。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聖果的道路。七事即可分為七科: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一共三十七。 「四念住」,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四念處亦稱四念住,與八正道中的「正念」相同,即常念不忘身、受、心、法四者皆「無常、苦、無我」。亦即持續保持「一切法(身、心、境)無常、苦、無我」的正確見解,這是總相觀。 有總相觀就有別相觀,就個別而言,四念處,身是不淨、受是苦、心是無常、法是無我。也就是把念頭安住在無常、苦、無我三者之上。這與五蘊觀在內容上是相同的。 以下二部來說,四念處就是一乘道,而由修行的出發點到達最高的悟境,只要依四念處觀來修行也就足夠了。即可由初修以達到最高的阿羅漢果位。 「四正勤」,即勤斷二惡、勤修二善,所以合共有四。 勤斷二惡是已生的惡要斷除,沒有生的惡不要它生;勤修二善是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已經生的善要增長。與八正道的正精進相同。 四正勤也譯為四正斷、四正勝、四意斷。將精進努力分為四項目: (1)努力斷除已生起之惡念(斷斷)。 (2)努力使未起之惡念不生(律儀斷)。 (3)努力使未起之善念生起(隨護斷)。 (4)努力增長已生起之善念(修斷)。 這裏所謂的善與惡,善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增長,惡是指達成涅槃理想的減退。就佛教而言,有助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善,有礙於達成涅槃、聖道的是惡,這並非就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健康等方面而說的。 如果努力於四正勤,一定能捨惡向善,並一步一步地接近達成涅槃理想。在佛教裏,對惡的努力,不稱為精進,而稱為懈怠。 「四如意足」,欲勤心觀,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四種。又譯為四神足。為了得到神通的優異禪定,依其方法,就四方面言之,即四神足: (1)欲神足,即希望獲得禪定的欲求心。 (2)勤神足,即努力於得到禪定。 (3)心神足,即欲得禪定的守心狀態。 (4)觀(思惟)神足,即為得到禪定而作的思惟觀察。 「五根」,指信、勤(精進)、念、定、慧五個修行項目。「根」即能力。故五根是使眾生達成涅槃理想的五種能力。因有這五種能力,就可由迷的狀態進入悟的狀態。 「信」之所以置於五根之首,是因為佛教的信是以明白而實踐為出發點。由此可知,五根是初學者的修道法。 佛教所謂五根,除以上所提者之外,另有感覺能力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此為眼等五根,以區別信等五根。 「五力」,也是信進念定慧。不同的是,前者是才生起根來,不具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一個有力的程度,所以兩者有一個層次上的不同。前面的五根是指(潛在)能力,而此能力實際發揮出來的具體力量,就是力。在內容上,五力與五根相同,都是信、勤、念、定、慧;就修道立場而言,則五力較五根更進一步。不僅限於信,自有漏的凡夫到無漏的聖者,皆有勤(精進)、念、定、慧,但其中仍有種種不同的階段。 「七覺支」,即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 七覺支也稱七覺分、七菩提分,這裏的覺支是「覺悟」的部分,指到達開悟前的修行項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七事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後後的修行,這主要與禪定有關。 在原始的安般念,以出入息以達致精神統一,之後轉修四念處觀,然後再修七覺支,則可證得「明」(悟的智慧),亦即解脫。 七覺支的內容如下: (1)念覺支︰有念,具有智慧,對很久以前的經驗均可憶持不忘。 (2)擇法覺支︰有念而住,依慧去思惟簡擇(分別)所憶持的法。 (3)精進覺支︰依慧對法作簡擇思惟,並精進努力。 (4)喜覺支︰精進努力者產生精神的悅樂。 (5)輕安覺支︰產生喜悅者,身心也同時達輕快安樂。 (6)定覺支︰身體輕快安樂者,可達心之統一。 (7)捨覺支︰平等地觀察已得統一的心。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念、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有的書上不一定是這個次第,內容是一樣的,各有各的理由。 證得八正道,就代表已解決兩種困擾:一是思想、觀念上的,另一個則是心理的、情緒上的。 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正見」及「正思惟」,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從困擾中獲得解脫。至於其餘六項,是處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煩惱。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就是出離三界,證得阿羅漢果了。 八正道是根據四聖諦而得正見,正見則是以四聖諦來看此人生,從苦及煩惱而得解脫的快樂;正思惟,是很正確地作意,真正而如實地認知,並與無漏的慧學相應。然後實踐身清淨、口清淨,語言以及身體的行為不再惹起煩惱,而得清淨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等三個項目。 接著要以精進的心來修行四念處,從四念處而修習正確的觀慧。有了四念處來配合四聖諦,必定可以得到無漏的智慧而得解脫。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滿煩惱的凡夫,轉變為具有甚深智慧的聖者,也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覺謂盡無生」 什麼稱為覺分呢?覺悟與覺知,覺悟什麼?與覺知覺什麼呢?是盡智、無生智,這兩個是二乘最高的無學智。 所以,這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內容。菩提是覺,能使「無明睡眠,皆永斷故」,無明大魔永斷,醒過來了,所以稱「覺」。覺一般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醒覺,從睡眠裡起來,醒過來的覺﹔一個是覺知,清清楚楚地覺察到,了了分明。 「順此故名分」 這些都是順著覺的,所以稱為菩提分,也叫覺分。 菩提(覺)的體是什麼?就是盡智、無生智,無學的智。這三十七種法都是順菩提的。順就是因的意思,順著它能夠到達菩提,是菩提的支分,叫菩提分。
  continue reading

1252 bölüm

Tüm bölümler

×
 
Loading …

Player FM'e Hoş Geldiniz!

Player FM şu anda sizin için internetteki yüksek kalitedeki podcast'leri arıyor. En iyi podcast uygulaması ve Android, iPhone ve internet üzerinde çalışıyor. Aboneliklerinizi cihazlar arasında eş zamanlamak için üye olun.

 

Hızlı referans rehberi